行业要闻

原材料工业“十四五”时期需从多方着力

发布日期:2021-10-08 信息来源:中国建材报 点击次数: 字号:A+A- 打印:

■曾昆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副所长

“十四五”时期,我国原材料工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形势来看,新科技和产业革命将加速变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继续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全球贸易摩擦有增无减。我国原材料产品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基础材料出口难度将会加大,高端材料进口将受阻,部分进口依存度高的材料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制裁的筹码。我国原材料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走出去”特别是到发达国家投资将会面临更多的审查和限制。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已进入追求发展效益和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原材料工业发展提供需求支撑。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且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保压力增大。“双碳”目标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材料工业减排减碳任务加重。

在此国内外发展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形势、新阶段、新格局对原材料工业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坚持材料科技自立自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贸易形势,我国原材料工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卡脖子”制约,完善共性基础供给,增强我国材料工业创新能力。二是坚持绿色、数字、安全发展。“双碳”目标对我国原材料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原材料工业必须加快推进绿色化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各国都在实施数字化制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效率,我国原材料工业亟需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借鉴国外安全生产经验,坚持底线思维,保证我国原材料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对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冲击,以及产业链重塑和全球分工格局调整,我国原材料工业必须立足规模优势、配套优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加强资源保障能力建设。为确保我国产业和经济安全,必须提高国内资源开采利用效率,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全球控制力和话语权,实现资源安全可靠供应,保障原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趋势

(一)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已经是原材料工业大国,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约20种大宗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53.3%,22大类钢材产品中,有17类钢材产品自给率达100%;从常用有色金属到稀有稀土金属的64种有色金属品种均能生产,为国防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支撑;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建材产品产量全球占比接近60%,为我国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十四五”时期,从产量来看,在国际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动下,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乙烯、丙烯等部分短缺产品产量会继续扩大;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和压缩粗钢产量要求下,粗钢产量将同比下降。从增速来看,我国原材料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有可能达到拐点,原材料工业增速将趋缓。

(二)原材料工业占比相对稳定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包括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原材料工业实力逐步增强,原材料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原材料工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31.26%。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比重会相对稳定,原材料工业作为工业稳定器的作用会更加突出。一方面是由我国原材料工业自身发展阶段决定的。我国已经是原材料工业大国,“十四五”时期我国原材料工业将进入提质增效、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产品产量增速放缓,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总体来看,原材料工业营业收入比重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另一方面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原材料工业支撑作用更加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和支撑,我国原材料工业比重必须保持基本稳定,才能保障制造业份额稳定。

(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开展去产能工作,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推动低效、无效产能退出,同时严控新增产能,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2015年至2019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淘汰炼油产能10080万吨、磷肥产能220万吨、尿素1999万吨、合成氨1897万吨,电石净减少500余万吨。钢铁行业1.5亿吨去产能上限目标提前两年完成,超1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面出清。铝行业清理整顿违法违规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材行业新增产能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原材料工业产业结构会进一步优化。一是产能结构继续优化,传统化工产品、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化解,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二是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化工新材料、绿色建材、高性能钢铁材料等保障能力将增强,基础石化产品等自给率将提升,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比重将提高。

(四)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分行业来看,石化化工行业园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明显。根据石化规划院数据,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国约60%的石化化工产业产值来自于化工园区或基地。“十三五”期间,危化品搬迁取得积极进展,千余家位于城镇人口密集区和沿江地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完成搬迁改造。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宝武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集团,中信泰富重组青钢、锡钢等,沙钢重组东北特钢,特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铝行业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方式,部分电解铝产能置换转移至水电、风电资源丰富的内蒙古、云南等地区。建材行业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前10家水泥企业和平板玻璃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64%和60%。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坚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化工园区将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逐步形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加快优化重组,形成若干世界级原材料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五)投资增速将放缓

“十三五”期间,受去产能等政策影响,我国原材料工业投资规模总体呈现萎缩态势。分阶段来看,2016年至2017年,大部分原材料行业投资规模大幅减少,例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8.4%和-22.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0%和-21.3%。2018年至2019年,我国原材料工业投资逐步恢复正增长,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增速分别为5.1%和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为13.8%和26%。预计“十四五”时期,在国际经济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原材料工业投资规模有望扩大,但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控新增产能仍然是原材料工业重点,我国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

(六)进出口有望转好

“十三五”期间,我国原材料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总体有所缩减。2016年至2019年,出口方面,钢材出口增速从-3.5%减少到-7.3%,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出口增速从28.7%减少到6.2%,未锻造的铝及铝材出口增速从-3.7%减少到-1.2%。进口方面,钢材进口增速从3.4%减少到-6.5%,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增速从2.9%减少到-6%,未锻造的铝及铝材进口增速从-7.2%增加到8.3%。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主要原材料产品进出口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带来的需求反弹的刺激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带动下,我国原材料产品出口会有所增加;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原材料产品进口有增加的可能性。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重点

(一)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技术攻关,塑造发展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关键材料受制于人问题,提高我国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加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加快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技术、工艺、装备等应用,提高原材料产品质量,提升原材料企业生产效率;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二是完善创新设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继续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际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等已有创新设施建设;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一批集技术研发、项目中试、孵化投资、创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机构;依托行业协会、第三方服务就等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上下游协同创新。以下游需求为导向,支持材料生产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有效供给水平。继续推动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完善已有重点材料领域上下游合作机制。

(二)继续巩固去产能成果

一是加强重点行业产能和需求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研究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主要原材料产品市场需求变化,预估需求拐点,做好产能达峰研究。二是细化去产能政策,做到精准施策。2021年5月和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版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细化了产能置换操作程序,完善了全流程监管体系。“十四五”时期,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产能置换相关政策,防止产能无序扩张。三是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加强对市场化过剩产能、产品、价格等信息的预警,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对产能数据的抓取和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新增产能行为的处罚。四是注重运用市场化调节手段。研究建立通过质量、环保、安全等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遏制过剩产能扩张的约束机制,例如根据碳排放、能耗总量、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对过剩产能进行约束。

(三)推动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

一是传统材料行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我国基础材料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力度,提高高端产品比重,提高国内自给率,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二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研发新材料,提升新材料产业供给能力,推进新材料增品种、上批次、成产业,增强先进基础材料综合竞争力,增强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加快前沿材料研发,完善新材料标准、知识产权、检测、评价、计量等支撑体系,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三是完善企业生态。做大做强原材料领域龙头企业,推动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世界一流材料企业集团。提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通过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优化原材料工业产业布局

一是做好原材料工业布局的顶层设计。围绕靠近资源、贴近市场等原则,考虑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支撑条件,加强原材料工业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协调,确定不同区域原材料工业布局重点,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不同区域原材料工业差异化协调发展。二是形成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相协调的产业布局。依据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优化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布局。依托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原材料工业布局调整优化,加强新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套,建设一批高端材料产业集群。三是推动现有原材料产业基地集群化发展。推动已有原材料领域产业园区、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基础较好的原材料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集聚区发展质量,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材料制造业产业集群。

(五)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一是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根据“双碳”目标节点,制定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时间表,明确重点任务,引导企业降碳减排。二是开展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研究。研究符合原材料工业特性的碳减排技术和手段,探索氢冶金、新能源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三是推动现有有关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继续推动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在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超低排放。推动原材料工业开展清洁改造提升计划,加速原材料工业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四是推广绿色产品、技术和装备。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生产和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运用,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实施绿色化改造,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进短流程、无废弃物制造。

(六)加速数字化发展和安全发展

一是完善数字化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落实2020年出台的《有色金属行业智能矿山建设指南(试行)》《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冶炼工厂建设指南(试行)》《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加工工厂建设指南(试行)》,以及《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推动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推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原材料工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原材料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加快数字矿山、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互联网+物流等综合性电商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原材料工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梳理安全生产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环节、流程等,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推广重大危险源在线检测与预警等安全生产技术,提高设备运行和产品使用安全水平。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推动原材料工业园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长效化。

(七)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

一是梳理关键材料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针对我国对外依存度高、受制于人的关键战略材料,梳理相关供应链和产业链,明确供应渠道、重点企业、上下游关系等,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二是明确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长短板。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下游市场需求和我国原材料工业自身发展水平,分析我国原材料工业供应链产业链长短板,明确产业发展优势和劣势。三是开展锻长板、补短板。进一步锻造长板,增强发展主动权;对突出短板和弱项,通过技术创新等进行补齐增强,精准设计、精准施策、夯实基础。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合理开发国内资源,拓展国际资源供给渠道,推动符合《再生钢铁原料》(GB/T 39733-2020)标准的再生钢铁原料的自由进口,提高国际优质再生铁素资源利用率。加强材料生产所需专用装备、关键零部件、仪器仪表、核心原辅料、专用软件开发等。四是加强供应链重点环节监测。对原材料工业重点领域短板环节加强风险监控,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做好储备保障工作。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加强原材料领域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经验等全方位交流合作。二是推动我国优势原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大我国原材料产品出口,推动原材料、装备、相关标准“走出去”,拓展我国原材料产品国际市场份额,鼓励原材料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提升我国原材料工业国际影响力。三是鼓励优势原材料企业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推动优势原材料企业与全球领先材料企业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协同,建立优势互补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四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引进国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机构、高新技术等,吸引优势原材料企业集团、创新载体运营商、科技服务商、研发中心等来我国投资建设。


分享到:
申请试用 在线咨询 申请合作